澳大利亞有句諺語,“盯著太陽就不會被陰影困擾”。然而,近年來,一些澳大利亞智庫、媒體和機構卻背棄了陽光面, 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滲透論”等“陰謀論”,妖魔化中國形象,毒化中澳關系氛圍,嚴重影響了雙邊關系的發展。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刊文表示,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緊密的經貿聯系有助于澳抵御疫情沖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發于2020年10月13日,原標題為《澳大利亞涉華“陰謀論”制造者》,原文刊于《環球》2020年10月14日第21期。
1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仔細查找這些“陰謀論”的來源就能發現,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是一個主要源頭。 這家位于首都堪培拉的智庫成立于2001年,近年來通過當地媒體影響著澳大利亞公眾對中國的理解。
翻看該研究所出爐的各類涉華研究報告或觀點,會發現其基調相當一致,不是有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就是對一些道聽途說甚至子虛烏有的事情夸大其詞,聳人聽聞。
該研究所一些“專家”經常用“陰謀論”思維惡意詆毀中國。澳媒稱,此前有關新疆的一些不實言論便出自該機構“專家”之手。美國獨立新聞網站“灰色地帶”指出,有關言論幾乎完全依賴一系列可疑的研究,是反華勢力精心策劃的“閃電公關行動”。
2019年曾一度在澳被熱炒的所謂“中國間諜”潛逃澳大利亞事件已被證偽,相關“撰稿”人之一亞歷克斯·喬斯克就在該研究所工作。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曾批評澳大利亞媒體未經核實就采信喬斯克的說法, “這是澳大利亞媒體先下結論再找證據的最新例子”。
最近,該研究所又炮制了多項充滿陰謀論論調的反華言論,包括所謂“中國有關部門通過數以千計的組織收集情報”“中國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未及時公開信息并缺乏合作精神”“澳大利亞應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等等。
再比如,今年6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稱,澳各級政府、教育、衛生、工商業、服務業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正遭受“有國家背景的行為體”的大規模網絡攻擊。 該研究所的網絡安全分析師隨即表示攻擊來自中國,但事實上,中國也是黑客攻擊的最大受害國之一。疫情期間,中國的醫院和研究機構也曾遭到一些境外黑客的攻擊。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強、溯源難、行為體多樣的特點,澳方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妄加揣測,傳播“陰謀論”,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還有個別澳媒披露所謂“五眼聯盟”情報文件,稱新冠病毒可能源于武漢病毒研究所,隨后就被其他媒體指出這份文件來源存疑,澳大利亞政府和官員都對這份文件提出質疑。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撰文直斥“這完全是關于美國的總統政治”——“所謂的情報檔案被泄露給默多克在澳大利亞的媒體,再由同屬默多克的媒體轉售給美國的政治聽眾,看上去就是為了支持特朗普和蓬佩奧的說法。而且,這樣跨國轉一圈增加的真實度,就不像白宮直接交給??怂剐侣劸W那樣一文不值了?!?/p>
這樣做的結果,就如陸克文所說的那樣,“ 報道重大‘新聞’的興奮感超越了媒體防止公眾受騙的基本職責。那些以為自己是在同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做斗爭的記者,實際上卻是在同自己國家的長遠利益作對?!?/p>
2
幕后金主浮出水面
2018年,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曾做過一份名為《澳大利亞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的報告。這份歷時3年左右完成的報告,對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占據澳大利亞媒體頭條或引起廣泛關注的一些涉華論調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那些負面論調要么捕風捉影,要么夸大其詞,要么片面將個案放大。
“ 如果放任這種‘中國威脅’或‘中國恐慌’成為一種習慣性論調,澳大利亞就無法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從而在政策上影響和阻礙澳大利亞抓住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機會,這并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眻蟾孀髡?、研究院時任副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說。
澳大利亞的政商學界不是沒有了解中國、明白中澳關系重要性的人士,為何這些充滿了“陰謀論”色彩的論調仍然會被炮制出爐?
一方面,中澳兩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政治制度,導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充滿了不信任和焦慮。
另一方面,一些機構和媒體將中國樹為假想敵,煽動涉華負面論調,為的是自己和背后金主的一己私利。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教授休·懷特是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創始人。他坦言, 起初研究所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澳國防部,但隨著時間推移,資助背景開始變得復雜起來。盡管國防部仍是主要資金來源,但所占份額不斷下降。據最新統計,目前該研究所約550萬美元的年度預算中,只有43%來自國防部。
該研究所年度報告顯示,除國防部外,該機構主要有三方面的資助者:第一類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泰雷茲-雷神系統公司等西方軍火巨頭;第二類是谷歌、甲骨文等西方科技公司;第三類是日本大使館等外國政府機構。
旨在監測外國在澳影響力的“外國影響力透明度計劃”近期披露了該研究所更多的幕后“金主”,其中包括北約、美國國務院、英國外交部。據澳媒報道, 該研究所獲得美國國務院約27萬美元的資助后,開始追蹤中國和澳大利亞高校間的合作研究,丑化和詆毀相關研究成果。
據悉,戰略政策研究所前不久發布的一篇關于中國從其他國家招募頂尖人才的研究報告,就得到了美國國務院的資金支持。澳大利亞7月宣布了一項價值2700億澳元的十年國防計劃,打算投入重金升級和采購軍事裝備以應對地區安全新威脅,誰是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受益者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該所的不少研究人員也頻頻就涉華議題接受媒體采訪,或是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曝光率相當高。
3
“陰謀論”的居心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近年來針對中國的諸多不實言論暴露出,該機構已成為西方反華勢力操控下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傳聲筒。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指出,有澳大利亞方面人士曾撰文披露,這個機構長期接受來自美國政府和軍火商的經費支持,熱衷于炮制和炒作各種反華議題,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濃厚,實際上是反華勢力的“急先鋒”,學術信譽受到嚴重質疑。
“灰色地帶”網站指出, 該研究所的報告往往不是基于真正的證據,而只是為了煽動。這是美西方一些國家政府、北約以及軍火商們精心策劃的抹黑行動,它們的目的是從一場“新冷戰”中攫取豐厚收益。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杰夫·雷比也認為,該研究所大量接受軍工企業資助的做法十分危險,因為“當戰爭發生時,軍事工業將從中受益”。
在澳大利亞,已有不少人看透了這家研究所的所作所為。澳大利亞工黨議員金·卡爾指責該機構是“企圖發動‘新冷戰’的鷹派”;新南威爾士州前州長鮑勃·卡爾指出,它輸出了一種“一邊倒的親美世界觀”;澳洲航空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梅納杜認為,該研究所的做法“不誠實,令澳大利亞蒙羞”。
在澳大利亞堪培拉的國會大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右)和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首席醫療官布倫丹·墨菲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
4
嚴重毒化了中澳關系
中澳自197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迅速,特別是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成績斐然,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但在這些反華機構、媒體“陰謀論”的侵蝕下,中澳關系不斷遭受挫折,雙邊合作也受到很大影響。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今年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經貿領域,將中國視為澳大利亞經濟伙伴的民眾比例已從2018年的82%下降到2020年的55%。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數據則顯示,從2017年開始,中國對澳投資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其中,2019年的投資總額為25億澳元(約合18.32億美元),較2018年的48億澳元(約合35.18億美元)下降了47%。對澳投資近年來大幅下降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國投資者對澳投資環境的負面預期。
這樣的態勢也引起了澳國內不少有識之士的擔憂。前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駐華專員邁克爾·克里夫頓發表文章表示,當前的澳中關系氛圍如果持續下去并不符合澳自身利益?!?當前的對華關系確實是一個挑戰,但工商界不能默不作聲,讓其他人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敵意的方式去同我們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打交道。”
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詹姆斯·庫瑞提醒,澳總理莫里森會發現他正處在管理澳外交和經濟政策的關鍵時刻。他的任務是找到穩定澳中關系的方法,否則就可能要承擔阻礙澳大利亞經濟從疫情中復蘇的重大責任。
延伸閱讀一:
為什么陰謀論跑得比病毒還快?
一年前《環球》雜志記者在美國培訓,寄住在加州老太太瑪麗安家。她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在視頻網站上看名為“Frank 26”的主播更新節目。節目的主要內容是伊拉克貨幣第納爾何時重估幣值?!癋rank 26”在節目里信誓旦旦地說, 他在伊拉克政府內部“有人”,第納爾對美元的官方匯率很快就要重新標定,在現在的基礎上大幅升值。
瑪麗安說,好多朋友都因為看“Frank 26”囤了第納爾,而且重估幣值很快就要發生了。因為常年報道國際財經新聞,深知此事背后的騙局,記者便反復向瑪麗安強調“Frank 26”在造謠。但瑪麗安仍反復向記者宣告,“Frank 26”說了,之所以各大新聞網站沒有報道第納爾重估幣值,完全是因為美國持有第納爾的富人封鎖消息,想要獨吞巨額財富。
回國告別的時候,瑪麗安遞給記者一個信封,里面是一張面值25000伊拉克第納爾的紙幣。她語重心長地說,“知道你不信,但是萬一呢,到時候真的因為這個富起來,也不枉我們認識一場的交情?!边@番情誼雖然令人感動,但更讓人憂慮。
寧可篤信視頻網站上陌生人的忽悠,也不相信權威新聞網站;寧可相信整件事情背后有驚天大陰謀,也不相信常識、理智。 究竟是什么讓越來越多的民眾陷入陰謀論的陷阱呢?
9月28日,在英國特拉法加廣場,陰謀理論家大衛·伊克在一場集會上發表演講,該集會的 目的是抗議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限制措施
文 | 宿亮 《環球》雜志記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發于2020年10月13日,原標題為《為什么陰謀論跑得比病毒還快?》,原文刊于《環球》2020年10月14日第21期。
1
陰謀論跑得比病毒還快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類似陰謀論就沒停過。事實上,借助網絡,陰謀論的傳播速度比病毒還快。
今年6月,聯合國網站刊文說,5G傳播新冠病毒是“荒唐的陰謀論”。究竟發生了什么,讓聯合國機構專門出來辟謠?原來,自年初歐洲不少國家就開始流傳5G信號塔和疫情有關的陰謀論:有人說是輻射信號導致疫情;有人說疫情這件事是專門被編造出來的,用以掩蓋5G信號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這一“真相”;還有人說5G和新冠都是旨在實現人口減少這一大“陰謀”的具體措施,可能與轉基因企業相關聯……
光說說也就算了,陰謀論的信徒們竟然真的因此去燒毀英國的5G信號塔、毆打電信公司工作人員。
在經歷了無數次辟謠后,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馬爾科姆·約翰遜顯得格外無奈:“ 人們熱衷于陰謀論,一旦有人想出來,就會有其他人樂于散播,也不管自己信還是不信。”當媒體希望約翰遜再講講這種說法的荒謬之處時,他只能尷尬地說:“將新冠病毒與5G聯系在一起毫無依據,是非?;闹嚨?。我只想說這么多,因為說得太多,反而是在給這條陰謀論做宣傳?!?/p>
這條陰謀論是怎么來的?根據信息核查網站“新聞衛士”資深分析師約翰·喬治的追蹤,它最早于2020年1月20日出現在法語陰謀論網站“瘋羊”上。此后兩天,比利時一家報紙在當地醫生訪談中提到了類似觀點,雖然報紙在幾個小時內就把報道從網站上刪除,但其已經在“臉書”上迅速傳播。
到了4月,這條陰謀論在全網的流行程度達到高潮,特別是不少美國名人都在社交媒體轉發這則消息。曾經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演員伍迪·哈里森擁有200多萬粉絲,當他也發文提到這則陰謀論的時候,再多理性的分析和辟謠也說不清楚了。 由于英國已因此發生了50多起破壞信號塔的情況,通信公司威瑞森和沃達豐也只能請求政府出面制止。
疫情期間,何止是5G中招,各種陰謀論滿天飛。數據顯示,僅在今年第一季度,比爾·蓋茨是新冠病毒始作俑者的說法就在網上被提及至少138萬次,在眾多陰謀論中流傳最廣;5G導致疫情則在網上被提及至少106萬次;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銀納米顆粒能治愈新冠、布洛芬對身體有害,以及喬治·索羅斯制造了新冠病毒等說法流行程度緊隨其后。
9月11日,在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城的自由州立公園,人們跑步經過“空曠的天空”紀念碑
2
陰謀論如何解釋歷史大事
有人說, 人類歷史有多久,陰謀論的歷史就有多久。
“9·11”事件已經發生快20年了,但關于恐怖襲擊的陰謀論解釋至今還在發酵。美國不少人至今仍認定,“9·11”事件是美國政府為了尋找入侵伊拉克的借口而一手策劃的。這一理論認為飛機沖擊產生的摧毀力并不足以讓世貿中心大樓迅速倒塌,悲劇的真正原因是炸藥。這種說法認為,美國政府導演了“9·11”事件,或者至少默許這一事件發生,最終致3200多人死亡或失蹤。
盡管這種說法駭人聽聞,但這一邏輯并不新鮮。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珍珠港事件背后也有一個巨大的陰謀——據說,時任總統羅斯福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從英國方面得到了情報,但美國政府當時苦于沒有借口介入戰爭,便選擇無視日軍即將來襲的消息,用數千人喪生的代價換取美國參戰。
恐怖襲擊和戰爭造成的大量傷亡成為陰謀論的溫床,財富也有同樣效果。
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個坊間“傳說”里神乎其技的金融家族,號稱操縱著世界200多年,為了獲得更多財富,幾乎參與了現當代所有戰爭、危機的制造。最早制造羅斯柴爾德家族陰謀論的是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在他的描述下,猶太家族羅斯柴爾德是戰爭和武裝暴動的幕后金主,通過金融手段控制了歐美國家政府。這種描述的目的顯然是為納粹種族屠殺作準備。
還有一類陰謀論,關注名人之死。比如,很多人堅信肯尼迪遇刺不是“孤狼”所為,而是針對愛爾蘭后裔、天主教徒總統的一次縝密的陰謀,背后勢力有可能是美國中情局;還有很多人認為已故英國王妃戴安娜不是死于車禍,而是被屬于英國情報機構的激進王室擁戴者謀殺,或者干脆就是為了躲避公眾視野的“假死”;而遇到披頭士樂隊歌星保羅·麥卡特尼時,陰謀論者則表示,現在的保羅是一位模仿秀競賽的優勝者,真實的保羅已經去世了。
更不用說“阿波羅計劃”,這場人類歷史上首次登月的壯舉,被不少陰謀論信徒稱之為世紀大騙局。這些人認為,人類并沒有登上過月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制造了這個騙局,是為了在冷戰的太空競賽中超過蘇聯并轉移國內反對越戰的情緒。
關于以上提到的所有陰謀論,相關國家政府或親歷者進行了多次解釋和辟謠,類似“謠言粉碎機”的電視節目也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了解釋。不過, 這些努力依然無法阻止陰謀論的傳播,反被譏諷為“解釋就是掩飾”。
7月20日,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部分宇航員在華盛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總部出席記者會,紀念人類首次登月40周年
3
人們為何更愿相信陰謀論
其實,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陰謀論里。不知道你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他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里面“水很深”,或者干脆就是三個字“你懂的”……這些話似乎并沒有提供給別人關于某件事情的答案,卻又似乎在傳達某些篤定的信息。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說:“ 只要真相的復雜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陰謀論就永遠有市場。”德國美因茨大學社會與法律心理學系教授羅蘭德·伊姆霍夫說:“陰謀論中沒有巧合,只有環環相扣?!庇茖W家、小說家查爾斯·珀西·斯諾則說:“愚蠢的多疑和憤世嫉俗同樣是真理的敵人?!?/p>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陰謀論源自人們的基本需求:對安全感和確定性的渴望。
根據彭凱平所做的心理實驗及結論可知,由于信息不對稱,在試圖對外部世界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時,人們最不希望經歷的就是“失控”,即無法給出有效解釋以至于將自己置于巨大的不確定性中,這是一種本能。出于進化的需要,人類總是試圖去解釋周圍的環境,建立因果關系,并由此避免突發事件帶來的威脅。在原始的采集狩獵時代,這種本能實質上是一種經驗的總結,保證了生存的基本可能。
然而,總有事情是發生在人類經驗之外的。懵懂時代,人類通過宗教、迷信來為這部分事情尋找借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尋求安全感;當代社會,隨著分工差異化的不斷擴大和科技革命不斷迭代,人類通過專業化的科學研究或合理探索試圖理解和解釋世界。 當這些研究和探索進入普通人難以理解而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領域時,陰謀論就會跳出來,填補大腦因某種知識欠缺而產生的空洞。
馬航MH370客機失蹤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對于那些沒有客機通訊專業知識或海洋搜索經驗的普通民眾來說,美國人劫持飛機到秘密基地之類的陰謀論看上去就顯得合理多了。它給予人們一種確定的答案,滿足人們試圖“控制”外部世界的需求。
彭凱平認為,這種所謂的“控制”往往總是基于個人的價值觀、態度和經驗。因此,即便有新的證據證實陰謀論有明顯謬誤,業已形成的偏見也會讓人們有意識地忽略或篡改真實的信息。這種偏見并不理智,但理智畢竟不是陰謀論的特征。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傾向于相信超越自身經驗的陰謀論,而與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無關。 只要超出自身的經驗,人類的本能就會找到一種解釋,以便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和確定性,以應對急劇變化的偶然事件。
英國倫敦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家金井良太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那些習慣于保持開放思想并愿意接受新觀點的人,往往能夠率先走出陰謀論搭建的“迷宮”,而那些思想保守、不愿去理解新觀點的人,就會對陰謀論深信不疑。
4
重要的是理解信息的方法
在全民使用社交網絡的環境下,常常會發生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家里的長輩經常會在群里轉發一些頗能吸引眼球的“健康竅門”或“名人”言論,很多與常識相悖,老人們卻深以為然。我們每每對這種事情很頭疼,不管轉發多少辟謠文章和科學分析,都沒法扭轉老人們業已形成的觀念。
政治學者布倫丹·尼漢和杰森·里夫勒在一項研究中將這種現象稱為“逆火”,即一些致力于正本清源的信息起到的效果與初衷恰恰相反,反而會讓人們更加相信虛假信息。
隨著互聯網成為人類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快速傳播已成為一種常態。有學者認為, 信息的廣泛傳播有利于打破原本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讓人們在充分獲知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判斷。不過,這種分析被證實只不過是一廂情愿。盡管存在海量信息,但人們往往關注的還是那些符合自己想法,或更容易被自己理解的故事。
由于陰謀論往往能給人帶來更多安全感和確定性,這種信息也更容易得到認可。陰謀論的信徒還會在互聯網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中尋找能夠證明自己信念的蛛絲馬跡。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并不只是信息時代,而更是注意力時代。
當信息達到一定數量級時,哪些信息能夠讓人接受就變得更加關鍵,但能夠讓人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未必就是真實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這種信息是更符合受眾期待和理解能力的信息。陰謀論抓眼球的能力顯然要比枯燥的辟謠強得多。
面對陰謀論和容易相信陰謀論的人,應該怎么辦?
彭凱平提示,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受完整的科學教育,特別是培養科學思維的方法。這種科學思維包括邏輯分析、辯證思維、換位思考,核心就是要有證據、證明和證偽的科學態度,當一個看起來無論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釋擺在我們面前時, 科學的態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證據、是否符合邏輯、有沒有辦法驗證其對錯,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傳播它。
延伸閱讀二:
“匿名者Q”:陰謀論者的狂歡
自8月底以來,一系列示威抗議活動發生在歐洲多座重要城市,柏林,倫敦、巴黎、蘇黎世、馬德里等紛紛卷入其中。在游行隊伍中,抗議者們高舉“新冠病毒是一場騙局”等標語。 陰謀論組織“匿名者Q”(QAnon)的身影在這些抗議活動的現場不時閃現。
一名男子舉著代表“匿名者Q”極右翼陰謀論組織的Q字牌,和其他人一起排隊參加了在賓夕法尼亞州威爾克斯-巴雷舉行的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競選集會
文 | 周少晨 國際關系學院助理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發于2020年10月13日,原標題為《“匿名者Q”:陰謀論者的狂歡》,原文刊于《環球》2020年10月14日第21期。
1
“匿名者Q”影響歐洲
互聯網可信度工具新聞衛士(News Guard)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 在美國流傳已3年、來自“匿名者Q”組織的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如今在歐洲蔓延開來。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許多新的“匿名者Q”網站、頁面、群組和賬戶出現在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并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追隨者。與此同時,較老的賬戶、群組和頁面也開始分享“匿名者Q”的理論。
新聞衛士的報告發現,在其分析的社交媒體群組中,有“448760名關注者或成員”?!澳涿逹”陰謀論支持者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開始激增,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后,似乎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相信“匿名者Q”的陰謀論。
報告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是“匿名者Q”陰謀論在歐洲傳播重要的推手。由于疫情引發的封鎖使數百萬人居家隔離,4月份“匿名者Q”社交媒體群組和頁面的創建數量均有所增加。報告提到,各種陰謀論隨著疫情感染人數的增加而激增,諸如“5G傳播新冠”等荒唐說法在歐洲多國流行開來,甚至有人因此破壞當地移動通信基站。新聞衛士的歐洲主編拉貝稱,這樣的說法就像是“匿名者Q”的“入門毒品”,為歐洲人提供了“進入網絡癲狂的完美途徑”。
盡管“匿名者Q”植根于美國,但它已變成一種無定形的意識形態,不斷挪用和融合其他地方與反精英主張相契合的陰謀論。歐洲“匿名者Q”的故事采用了地方敘事,并開始針對地方政客和精英。
“法國總統馬克龍是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馬前卒”;德國總理默克爾是“深層政府的傀儡”;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采取行動“阻止意大利總理孔特的獨裁”……拉貝說,“這是一個很容易移植的框架……它在講世界精英有著不可告人的計劃,而世界各國都有精英?!?/p>
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匿名者Q”這種融合新舊陰謀論的能力已讓其在美國之外吸引了廣泛的追隨者。盡管這一陰謀論目前在歐洲話語體系中仍十分邊緣化,但有分析人士擔憂,“匿名者Q”陰謀論的追隨者們會聯合起來進軍主流。
2
“匿名者Q”在行動
2017年10月28日,一個名為Q的發布者在美國著名的匿名論壇4chan上斷言,“引渡”希拉里·克林頓“已經在行動”,她的被捕迫在眉睫。盡管后來希拉里并沒有被逮捕,但Q仍繼續發帖——迄今已有4000多篇。 Q將自己描述為一名了解特朗普和“深層政府”之間秘密權力斗爭真相的政府內部人士,還宣稱知道一個由特朗普主導的秘密計劃。
盡管Q是匿名發布的,但他使用了“行程代碼”這種匿名論壇認證方式,讓關注者可以將他的帖子與其他匿名用戶的帖子區分開來。2017年11月,Q從4chan轉到8chan,在8chan于2019年8月關閉后沉寂了幾個月,最終在8chan的所有者建立的新網站8kun上重新出現。
Q的帖子都是晦澀難懂的,它們通常由一長串的引導性問題組成,旨在引導讀者通過“研究”為自己發現“真相”。就像所謂的“希拉里將被逮捕”一樣,Q一直做出預測,卻都沒有實現,但相信Q的人傾向于簡單地調整他們的說法,以解釋不一致的地方。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一篇最新報道將“匿名者Q”的陰謀論概括為五個核心理念:一個邪惡的邪教正在統治著這個星球;唐納德·特朗普是美國英雄;民主黨意圖險惡,整個政黨都被外國的反美勢力所控制;Q的追隨者是團結的且在不斷增長;愛國者掌握著一切,罪犯終將得到判決。
“匿名者Q”是如何從4chan上的匿名帖子變成一個成熟的陰謀論組織的?這肯定不是偶然的。聲稱能接觸到秘密信息的匿名網絡帖子相當普遍,但是當人們失去興趣或意識到自己被騙了,這些帖子通常就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2018年的一項調查表明, 有3名陰謀論者從一開始就在背后推動“匿名者Q”,并從這個組織獲利。他們使該組織發展成為今天這個具有廣泛、多平臺傳播特征的互聯網現象。至于這三個人到底是誰,報告并沒有給出答案?,F在存在著一個完整的“匿名者Q”媒體生態系統,里面有大量視頻內容、表情包、電子書、聊天室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吸引潛在的新成員,然后把他們拉進“匿名者Q”編造的另一個“現實”世界中。
3
從線上發展到線下
“匿名者Q”陰謀論原本只活躍在一些匿名論壇上,但在最近一段時期,一個接一個的公共事件將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打亂,“匿名者Q”終于找到機會出手,把各事件之間的聯系演繹得“有理有據”。于是,“匿名者Q”陰謀論的聲勢越來越大,其活動也逐漸從線上發展到線下,對歐美社會造成的影響已不容小覷。
第一,不利于歐美國家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類似于“匿名者Q”這樣的陰謀論傾向于在社會危機時刻出現,比如恐怖襲擊、快速的政治變化或經濟危機時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人們試圖用簡單的邏輯來理解混亂的世界?!澳涿逹”陰謀論的追隨者聲稱,冠狀病毒是由所謂的“深層政府”策劃的,并認為這種病毒可以通過飲用漂白劑來預防。
2015年寨卡病毒暴發時也出現過類似情況——陰謀論者認為寨卡病毒是一種生物武器,而不是自然發生的。處理公共衛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基礎,是民眾對衛生專業人士及組織所提的科學建議的信任,但陰謀論者通常不信任他們所認為的“權勢群體”,也就不太可能聽從醫療建議。支持“匿名者Q”的陰謀論者,往往對預防新冠肺炎的措施持消極態度,或使用危險的替代療法。這將增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從而讓疫情更難得到控制。
第二,傳播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最近推特取締了約7000個散播“匿名者Q”陰謀論的賬戶,并將其認定為有組織的危害性活動?!澳涿逹”的支持者群體中,不僅有人在網絡上對其他社交媒體用戶進行騷擾,還有人在現實生活中犯下危害社會安全的罪行。2018年夏天,一名Q的追隨者在胡佛大壩與警察進行了一場武裝對峙,原因是Q的一條線索從未出現,這讓他感到沮喪;幾個月后,一名制作“匿名者Q”視頻的博主因涉嫌在YouTube上威脅要進行大屠殺而被捕;2019年1月,一名Q的信徒據稱以陰謀論的名義用劍謀殺了他的兄弟;在美國南部邊境,一些全副武裝的團體由“匿名者Q”的信徒領導,這些人后來因各種非法侵入和武器侵犯指控而被捕;一名被控謀殺紐約黑幫老大的男子在法庭上將一個“Q”潦草地寫在手上,并聲稱自己的殺人動機是相信“匿名者Q”陰謀論。
為此,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已經將“匿名者Q”列為“國內恐怖主義的潛在對象”。因為該理論的追隨者增加了恐怖主義的風險,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FBI認為,這些陰謀論很可能會在網絡中出現、傳播和演變,會促使團體和個人極端分子實施犯罪或暴力行為。盡管有一系列由“匿名者Q”引發的暴力事件和失敗的Q預言,Q的追隨者仍然說他們沒有看到任何問題,甚至暗示FBI的報告是針對他們的陰謀的一部分。
第三,可能影響美國大選。隨著美國大選臨近,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都密集展開競選活動,越來越多的“Q”字標牌出現在特朗普的競選活動現場。8月中旬,在特朗普于明尼蘇達州進行的一場競選活動中,現場除了有特朗普支持者舉起的美國國旗和“讓美國繼續偉大”的標語牌外,還有寫有字母“Q”的牌子和旗幟。在目前的選舉周期中,已經有超過50名據稱是“匿名者Q”的支持者在競爭國家職位,比如已贏得佐治亞州的第14國會選區初選的瑪喬麗·泰勒·格林,特朗普曾贊揚她是“共和黨的未來之星”。
皮尤研究中心在2月18日至3月2日進行的一項基于網絡的可能性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對“匿名者Q”的認知度較低。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76%)回應說,他們既沒有讀過也沒有聽說過“匿名者Q”陰謀論,包括大多數共和黨人(81%)和民主黨人(71%)。雖然“匿名者Q”陰謀論聽上去很荒謬,無法說服多數選民,但在選舉人團制度下,卻可能擾動大選,影響結果。
8月19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說,“我對這個運動(‘匿名者Q’)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們非常喜歡我,這一點我很感激?!闭纭都~約時報》所分析的,“匿名者Q”可能是特朗普競選連任“最后的同時也是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