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經過堯、舜、禹后,歷史進入夏朝,之后是商朝和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一個周朝就被分得如此復雜,學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這個朝代的劃分情況。
中國歷史人教版《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這首朝代歌相信很多人都背過,都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但是你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分嗎?想要了解原因,還得從周朝的建立之初開始說起。
武王伐紂成功建立周朝
一、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
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帝王努力而建立的,周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強大,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輔佐下,攻破了商都朝歌,滅亡了商朝,殺死了商朝最后一任君主商紂王,之后周武王又率軍回到了鎬京,沒幾年就去世了,由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執政。
沒過多久,發生了三監之亂,這是周武王的三個弟弟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發起反對周朝的叛亂,很快被周公平定了,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后,便在今天的洛陽興建陪都洛邑,因為周朝的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離中原諸侯國較遠,不方便控制,為了控制中原諸侯國,周公才決定在洛陽興建陪都,并將九鼎遷入洛邑,以鎮天下。
為了加強統治,周公還設計一整套的禮儀制度,用來管理整個天下,簡稱為周禮,其內容涵蓋了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包括周朝的官制、行政制度、禮儀制度、分封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等等,影響了后世幾千年,后來所說的禮樂制度指的就是周禮。
西周建立后分封天下
周朝在建立之初以強大的武力加上一系列的禮樂制度,成功地穩定了統治,這也成為周朝的立國之本,從周成王開始,周朝步入了鼎盛期,緊隨其后周朝產生了第一個治世,也是唯一一個治世,也就是“成康之治”,周朝的國力也達到了頂峰。
成康之治后,周朝開始走下坡路,并且開始連續不斷地對外、對內用兵,周昭王時期,南征荊楚,連周六師都覆沒于漢水,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征的路上,周王室實力開始急劇衰弱,周穆王時期,同樣是東征西戰,周穆王西征昆侖與犬戎,一度西征到西王母之國,還東征徐國,昭穆二朝由于不斷地窮兵黷武,導致國力持續衰弱。
西周時期最荒唐的莫過于周厲王執政了,發生了國人暴動,連周厲王都被國人趕走,終身不敢回來,雖然周宣王時期一度中興了幾十年,但仍然無法止住西周衰弱的局勢,直到周幽王時期,發生了明顯違反周禮的事件,這就是廢長立幼的事件。
周天子與軍隊
周幽王原本的嫡長子是姬宜臼,后來周幽王得到了一個美女,這個美女的名字叫褒姒,褒姒長得很漂亮,周幽王很喜歡褒姒,褒姒給周幽王生了兒子叫伯服,周幽王受到褒姒的影響,廢除嫡長子姬宜臼,另立伯服為太子。
這事發生后,導致了姬宜臼及其母族的不滿,姬宜臼也逃離西周都城鎬京,回到了其母族申國,姬宜臼的外公是申侯,申侯為了替外孫搶回太子之位,于是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兵敗被殺,姬宜臼于是繼承了周幽王的位子,他就是周平王。
由于周幽王廢長立幼,導致了西周王朝的一場浩劫,周幽王也是西周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殺的周天子,而周平王雖然奪取了王位,但是他有弒父的嫌疑,同時還造成了周朝第一次出現二王并立的局面,因為有部分諸侯不滿周平王引外敵殺父,所以擁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為天子,這就是周攜王,導致了周朝的分裂。
西周不斷對外征戰
十年后,晉文侯聯合部分諸侯,攻殺了周攜王,才再次讓周朝回歸于一個天子的情況之下,而周平王在此期間還做了一件事,就是遷都,周平王雖然與犬戎一起打敗了周幽王,但犬戎人并不是華夏,只知道搶掠財物,周平王本身是靠外公申侯的支持才能成功的,而周王室的力量由于這次內斗變得更加衰弱,同時周平王擔心犬戎的威脅,于是把都城從鎬京(西安)遷到了洛邑(洛陽)。
因此西周與東周的分界線就是周平王遷都,鎬京在西邊,所以稱周幽王及其之前的所有周朝為西周,如果從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公元前1046年算起,到周平王遷都的公元前771年為止,西周總共持續了275年,這就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及由來,是歷史發展導致的原因。
二、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
歷史進入了東周之后,周平王由于是從鎬京遷到洛邑的,實力進一步減弱,到了這個時候,整個周王室所控制的土地、人口和實力,甚至不如一個中等的諸侯國,而且當年周公所制定的周禮制度不斷遭到破壞,諸侯國也開始慢慢看不起周天子了。
周平王東遷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線
由于周禮已經持續了幾百年,在起初確實能夠管理好天下大事,因此還是得到了一部分有識之士的擁護,比如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讓齊國強大起來,因此管仲提出了一個政治上的名詞,就是爭霸,所謂的爭霸就是強大諸侯國依靠強大的國力,聯合其他諸侯國來代替周天子行使權力,以維護周朝的統治。
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尊重周天子,打擊蠻夷,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東周的第一任霸主,并且會盟天下諸侯,代為行使周天子的權力,就連周天子也只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誰叫他沒有實力呢?
在齊桓公之后,陸續出現了好幾個霸主,比如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這一時期的東周,開始進入了亂世,諸侯國之間開始不斷發生了殘酷的滅國之戰,但是被滅的基本上都是小國,要知道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有800個,到了春秋晚期,也就只有幾十個了。
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亂世時期,也是思想動蕩最激烈的時期,各個諸侯國都在尋求變法強國,以在激烈的滅國之戰中生存下去,同時還有一絲殘余的周禮尚在部分諸侯國之間維護,比如宋襄公,他打仗時就是以周禮為根據的,結果在春秋晚期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件是公元前386年,田齊代替姜齊。
另一件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
田齊代替姜齊指的齊國大夫田氏篡奪了姜姓齊國國君之位,因為齊國是姜太公的后代建立的諸侯國,三家分晉指的是韓、趙、魏三家大夫,原本是晉國執政六家中的三家,后來通過一系列的戰爭和政治斗爭,其他大夫都被消滅了,只有韓、趙、魏三家活了下來,并且瓜分了晉國國君的所有權力,晉國國君成為傀儡,然后滅亡,而周天子則分封韓、趙、魏為諸侯。
韓、趙、魏三家分晉
這兩件大事都是諸侯國的內部問題,也就是內部卿大夫通過政治斗爭,取代了諸侯王的事件,這種事件在當時來說是違背基本社會道德的,違背了周禮,在整個周朝,社會等級是非常森嚴的,不允許階層發生變化,貴族也是世襲的,諸侯的后代是諸侯與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代是卿大夫與士,現在卿大夫通過政治斗爭成為諸侯,直接讓當時所有人的思想為之一變,這絕對是震驚當時社會的一件大事,也是標志性事件。
春秋晚期,一方面諸侯國越來越少,滅國戰爭越來越殘酷,另一方面周禮完全淪為無用之物,整個社會禮儀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所不用其極取代了一系列的制度,國力強大成為活下來的唯一理由,整個華夏變成了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
如果說春秋還有一絲殘存的周禮作為制度存在,并且還有強大諸侯國以維護周朝禮儀制度為目的的話,那戰國時期完全就是叢林社會,戰國沒有任何禮儀制度可講,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目的,這是區別春秋與戰國的一個原因。
史書春秋
春秋二字其實來源于魯國史官所編寫的史書《春秋》而得名,《春秋》所描述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合計242年的歷史,后世名官為了區分這段歷史,借用了春秋二字的名字,人為地把周平王公元前771年遷都洛陽定為春秋開始的年份,而春秋結束的年份一直有爭議的。
有說春秋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當年,有說以《左傳》記載結束的公元前468年為止,有說春秋止于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亡智家的,有說春秋止于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所以春秋的結束時間并不確定,春秋本身就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沒有準確的時間起止。
戰國地圖
而春秋之后就是戰國,由于春秋截止時間不固定,那戰國開始的時間也不固定,而戰國結束的時間就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戰國與春秋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戰國的諸侯國越來越少,到了后期只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華夏越來越接近統一,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還是非常多的,春秋初期還有上百個諸侯國,到了晚期也有幾十個諸侯國。
把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的原因是以都城變化來分的,而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則是以歷史發展的潮流來分的,不管怎么分,都是后人為了方便自己研究歷史而分的,并不代表當時的古人就這樣叫,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這825年中,其實只有一個周朝。
本文來源:http://www.10103456.cn/info/215790.html
標簽組:[歷史] [中國歷史] [西漢] [周朝] [戰國時期] [秦朝] [東周] [春秋] [戰國] [周幽王] [周禮] [姬宜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