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3年,姑蘇山三年之圍后,越王勾踐終于滅掉強國吳國,盡有吳國之地。吳國當時為霸主,屬于強國,滅掉霸主,可見越國實力之強。勾踐兵威正盛,無人敢攖其鋒,皆避讓三分。當時楚國受戰爭打擊而元氣大傷,晉國、齊國國內卿大夫爭權而分散精力,秦國則僻處西北,國際局勢對越國稱霸非常有利。
為稱霸造勢
滅強吳之后,勾踐把吳國侵占他國的土地歸還諸侯國,其中“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里”,以土地拉攏諸侯,贏取諸侯親近,為稱霸造勢。
勾踐派使者到齊、楚、秦、晉等國,和他們歃血為盟,令他們共同輔佐周王室。秦國起初不奉行越王之命,勾踐即派越軍西伐秦國。秦國害怕,遂向勾踐謝罪,越軍這才撤退。
接著,勾踐派使者向周天子進貢。周天子當時雖然實力弱小,但是他是天下共主,擁有巨大的權威。要稱霸,必須取得周天子的認可才算合法。所以,討好周天子是必須的。
周天子看到,越國前來進貢且擁戴周朝,令諸侯國輔助周王室;自然是很高興,所以樂于幫助勾踐成為霸主。
不久之后,勾踐挾大勝舊日盟主(吳國)之雄威,帥軍渡淮北上,與齊、晉等諸侯國會盟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境內)。周天子派特使參加,授予勾踐“伯”(即霸主)的稱號;并賜給勾踐“胙”(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榮譽。
以前中原諸侯國的盟會,從來都沒有叫越國參加,大家都把越國當蠻夷看待。這下,越王勾踐取得了合法的霸主地位,揚眉吐氣。
功臣之死
滅掉吳國,繼而稱霸中原,在這兩件事上,越王勾踐的一幫大臣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別是他的主要謀臣范蠡、文種。越國稱霸以后,范蠡已經任上將軍,文種任相國,兩人位高權重,仕途達到頂峰。
但是,功高震主,霸主勾踐對他們范蠡、文種尤其不放心,害怕以后范、文兩個家族架空越國國君。
勾踐知道,當時天下諸侯國的卿大夫們紛紛做大,尾大不掉。比如齊國的田氏家族,晉國的六卿(韓、趙、魏、知、范、中行六個大家族),魯國的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個大家族),就都架空了所在國的國君。
一天,勾踐收到上將軍范蠡要隱退的書信。信中寫道:“臣聽說,做臣子的,君王憂慮,臣子就要為他操勞;君王受辱,臣子就要為他去死。以前大王受到會稽兵敗之辱時,我所以沒有去死,為的是報仇。如今仇已報,請讓我補受在會稽時就應該受到的懲罰?!?/p>
勾踐讀罷范蠡的書信,潸然淚下,沾濕衣裳。他對范蠡說:“越國士大夫和人民都一致贊揚你,寡人也寄身聽命于你。你這么一走,是上天要舍棄越國和寡人啊。你留下來吧,我和你分國共享;如果你執意要走,我就殺了你?!?/p>
范蠡跟隨勾踐二十余年,深知勾踐的為人,所以不為所動,毅然離開了越國,乘船浮海至齊國,易姓改名,從此隱退。
范蠡到了齊國之后,寫信給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閣下何不離開越國?”但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勸告,他還是留在越國,稱病不朝。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勾踐找到借口,說有人告發文種準備作亂。越王賜劍給文種,對他說:“相國教寡人討伐吳國的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國,還有余下的四種術相國沒有教寡人,請相國追隨先王而試之?!?/p>
文種知道大禍臨頭了,仰天長嘆:“嗟乎!我聽說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吧?我后悔當初不聽從范蠡的勸告離開越國,以至于今日被越王所殺?!闭f罷,文種伏劍自刎。
為何遷都
處理了國內大臣的威脅之后,勾踐進行了另一件大事——遷都。這件大事,鞏固了勾踐的霸主地位。
如前所述,勾踐滅吳之后,盡有吳國之地,但是又把其中吳國侵占他國的土地歸還諸侯國,“以淮上地圖與楚,歸吳所侵宋地于宋,與魯泗東方百里”。一方面,這是勾踐為了收買諸侯國人心,讓大家支持他當霸主;另一方面,當時越國和吳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國力消耗極大,如果將這些土地全占,會引起楚、齊、晉等大國的不滿,有可能招致覆滅。
但是,勾踐并不愿輕易放棄剛剛取得的強盛聲勢。越國欲攜滅吳之威劍指中原,懾服晉、楚等國,遂索求士卒于楚以攻晉。
楚國大臣左史倚,他向楚王進言:“之前越滅吳,士卒死傷眾多?,F在越人向我楚國索求士卒,協助他們攻打晉國,想要顯示他們強大的實力。其實,越國國力已經大受損耗,我們不要被他騙了。大王不要派兵給越國,我們這個時候正好乘機將淮上之地收入囊中?!?/p>
楚國看破了越國虛張聲勢的障眼法,楚王采納了左史倚的建議,派兵要挾越國交出淮上之地。越國經過滅吳戰爭之后,已經元氣大傷,只好無奈照辦。
而且徐州之會,楚國并沒有參加,楚國不承認越國的霸主地位。楚國橫亙在越國和中原之間,阻擋了越國的北進之路。
越國白忙活了,到手的吳國大片淮上土地,就分給了楚國。這樣一來,越國從江南北上爭霸的通道受阻,越王勾踐又不想放棄霸主地位。
既然陸路行不通,越國只好改走海路,坐船北上瑯邪。
越人做了一個決定——遷都瑯邪。這樣就可以避開楚軍的鋒芒,越過楚國的屏蔽而北進,有利于越國稱霸中原,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霸王。
越人是一個善于航海的族群,而且歷來重視水軍。
早在春秋前期齊桓公時,公元前663年,越國曾北上航行與齊國進行水戰。攻打吳國時,公元前482年,越國水軍由會稽的后海港口出杭州灣,向北沿海航行,到淮河出??谀媪鞫?,在淮河、泗水堵截從黃池退回的吳王夫差。
于是,公元前468年,越國將國都從會稽(今浙江紹興境內)遷到了瑯琊(今山東青島境內),大規模修繕和擴建瑯琊城,還在海岸修建了一座周長達七里的瑯琊臺,登上瑯琊臺便可眺望黃海,有助于觀察敵情和防守。
遷都以后,勾踐加強水軍建設,組建了一支擁有8000名士卒、300艘戰艦的強大水軍。有了強大的水軍,越國北部瑯邪和南部舊土可以往來航信,保障越國南北安全。
本文來源:http://www.10103456.cn/info/215888.html
標簽組:[歷史] [漢朝] [西漢] [東漢] [楚國] [三國] [晉朝] [吳國] [臥薪嘗膽] [勾踐] [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