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列表順序生卒世系陵寢
年號 廟號 名字 出生 在位時間 即位年齡 死亡 在位年數 死時年齡 世系 陵寢 洪武 太祖 朱元璋 1328 1368-1398 41 1398 31 71 朱世珍之第三子 明孝陵 建文 惠帝 朱允炆 1377 1399-1402 22 不詳 4 不詳 太祖之孫 不詳 太子朱標次子 永樂 成祖 朱棣 1360 1403-1424 43 1424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長陵 洪熙 仁宗 朱高熾 1378 1425 47 1425 1 48 朱棣之長子 獻陵 宣德 宣宗 朱瞻基 1398 1426-1435 28 1435 10 38 朱高熾之長子 景陵 正統 英宗 朱祁鎮 1427 1436-1449 9 1464 13 38 朱瞻基之長子 裕陵 天順 1457-1464 7 景泰 代宗 朱祁鈺 1428 1450-1457 22 1457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景泰陵 成化 憲宗 朱見深 1447 1465-1487 18 1487 23 41 朱祁鎮之長子 茂陵 弘治 孝宗 朱祐樘 1470 1488-1505 18 1505 18 36 朱見深之第三子 泰陵 正德 武宗 朱厚照 1491 1506-1521 15 1521 16 31 朱祐樘之長子 康陵 嘉靖 世宗 朱厚熜 1507 1522-1566 15 1566 45 60 朱祐樘之侄 永陵 興獻王朱祐杬次子 隆慶 穆宗 朱載垕 1537 1567-1572 30 1572 6 36 朱厚熜之第三子 昭陵 萬歷 神宗 朱翊鈞 1563 1573-1620 10 1620 48 58 朱載垕之第三子 定陵 泰昌 光宗 朱常洛 1582 1620 39 1620 1月 39 朱翊鈞之長子 慶陵 天啟 熹宗 朱由校 1605 1621-1627 16 1627 7 23 朱常洛之長子 德陵 崇禎 思宗 朱由檢 1610 1628-1644 18 1644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思陵明朝皇帝名字從朱棣后第3個字,按父子五行相生順序循環。
明朝雖然不是一脈相傳的,但是傳位一點不混亂。其中有祖死孫繼(朱元璋→朱允炆)、殺侄奪位(朱允炆→朱棣)、兄擄弟繼(朱祁鎮→朱祁鈺)、兄終弟及(朱厚照→朱厚熜、朱由?!煊蓹z),其余的多是父死子繼。明朝有五個皇帝是由藩王繼位成為皇帝的。
朱元璋(開國皇帝)
朱允炆(朱元璋長子朱標次子,輩分同高)、
朱棣(朱元璋四子,后面全是朱棣后代家譜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
朱高熾(燕王成祖朱棣長子)、
朱瞻基(朱高熾長子)、
朱祁鎮(朱瞻基長子)、朱祁鈺(朱瞻基次子)、朱祁鎮(二次登基)、
朱見深(朱祁鎮長子)、
朱祐樘(朱見深三子)、
朱厚照(朱祐樘長子)、朱厚熜(朱見深之孫,四子朱祐杬之子,朱厚照的堂弟,朱祐樘之侄)、
朱載垕(朱厚熜第三子)、
朱翊鈞(朱載垕第三子)、
朱常洛(朱翊鈞長子)、
朱由校(朱常洛長子)、朱由檢(朱常洛第五子)。
*朱元璋雖然為后代制定了20代家譜,實際到10代家譜的時候明朝即結束,明朝皇家實際只經歷了12代人。
明朝享276年國祚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有17個年號,是因為朱祁鎮老兄因 “土木之變”兵敗被瓦剌俘虜一年,其弟朱祁玉被擁立為帝,8年后朱祁鎮復辟成功。明朝皇帝的名字某些用字非常冷僻,含金木水火,其實這是朱元璋為他們事先安排好的名字,跟化學元素周期表相似,朱元璋被后世戲稱為化學教父。
明朝16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為17.3年。最長的是萬歷和嘉靖,分別為48年和45年,但這對孫子和爺爺不上朝時間也分別達到28年和25年。其次是洪武31年、永樂23年及“姐弟戀”男主角成化朱見深23年。少于10年的有6位,“木匠”皇帝天啟朱由校在位七年,后世評價甚高的洪熙朱高熾在做了20年太子后登基僅10個月就去世,而不受父親萬歷喜歡的泰昌朱常洛繼位后僅一個月即暴死。說明朝皇帝個個都是奇葩言過其實,但是確實都具有鮮明的特色——除了太祖成祖,大多都是不想當皇帝卻又當了皇帝的可憐人。
明朝皇帝集體短命之謎 或死于裝修污染
明朝皇帝一共16位皇帝,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明朝皇帝的壽命大多不是很長。除明太祖朱元璋(71歲)、明成祖朱棣(65歲)、明世宗(60歲)以外,歷代明朝皇帝的壽命都沒有過60歲。此外,明宣宗活到38,明英宗37,景泰帝29,成化帝40,弘治帝35,正德帝30,天啟帝23,將明朝皇帝的平均壽命拖到了底。
根據計算,明朝皇帝壽命比起前面的唐、宋和后面的清朝,無論是中位數和平均數都偏低幾歲。其中,明朝平均壽命為43.2歲,唐朝為46.4歲,宋朝為46.5歲,而清朝為52.4歲。
有人就要問了,是不是明朝時期,人們平均壽命本來就低呢?答案是否定的,明朝內閣大臣的生活質量不如皇帝,但活過60歲之人卻比比皆是,甚至還有活到接近90歲的,比如嚴嵩就活到了87歲。
對于大明皇帝的短壽之謎,坊間有很多猜測。有人認為,明朝皇帝從朱棣開始,一直有家族遺傳病,導致惡性高血壓,造成早死;還有人認為,許多皇帝都沉溺于酒色,導致早死。比如明仁宗、正德皇帝、天啟皇帝,都因沉迷聲色而死;還有人認為,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導致大量原屬于丞相的工作,都積壓到皇帝身上,使皇帝活活累死。
不過猜測是猜測,事實是事實,這些說法都缺乏證據。在明朝,有內閣和司禮監為明朝皇帝分憂,何至于累死?明朝皇帝之中卻有喜歡酒色的,但并非全部。而明朝皇帝的家傳遺傳病,也沒有得到任何證據證實。
朱棣遷都北京后,在紫禁城大興土木,并使用大量朱砂作為涂料,用在宮墻和地磚上。眾所周知,朱砂含有大量汞,長時間待在在里面,會造成慢性重金屬中毒,特別是年幼時影響更大。明朝皇帝或因墻上涂料而早死。
明朝幾位長壽皇帝,如朱元璋、朱棣,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南京辦公,而嘉靖皇帝在繼位前,是個藩王,在南方長大,因此沒有從小在紫禁城內長大。而在紫禁城內長大的皇帝,人均壽命就不容樂觀了,他們從小沐浴在汞毒之中,最終毒性淤積,造成了死亡。而萬歷皇帝雖然活到了57歲,但身體一直不好,或許也有汞中毒的因素。
那么就有人問了,同樣居住在紫禁城,為何清朝皇帝的平均壽命那么長?這是因為清朝皇帝并非常住于紫禁城,道光以前,皇帝們基本都在圓明園辦公,每年還有段時間在避暑山莊,極少在紫禁城里呆著。然而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后,只能呆在紫禁城的同治和光緒,無論壽命和身體健康情況都急轉直下。當然,很多人認為同治是死于天花或梅毒。
因此有學者認為,明朝皇帝的短命絕不是偶然的,重金屬中毒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畢竟到今天,裝修污染也是導致人們短命的重要原因。 建筑材料中的氡、甲醛、苯、氨和揮發性有機物,很容易導致白血病、癌癥等絕癥。
裝修污染,即使很多現代人都意識不到,更何況明朝、清朝的史官?因此他們往往將皇帝的死歸咎于沉溺酒色,卻將宮墻中的朱砂完全忽視了。
部分明朝皇帝名字是個謎
明朝皇帝的名字是歷朝歷代皇帝中最有規律的,因為明太祖規定自己的后代要按照陰陽五行的偏旁來取名,結果后來朱家皇室的名字完全就是元素周期表,乍一看去,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然而,元素周期表這還不算什么,在明朝皇帝中,他們的名字存在很多Bug,以至于我們今天很多人把他們的名字讀錯、寫錯、理解錯。
這些Bug都有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明太祖:我叫朱重八,不叫朱八八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的原名本來不是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后來改的,璋是古時候的一種利器,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誅元璋”,我們可以理解成誅滅元朝的一把利器。
而朱元璋的曾用名,叫朱重八。根據《明朝那些事兒》里的說法,在元朝時,因為老百姓喜歡用父母的年齡相加或者出生日期來給孩子命名,所以名字一般都是數字,這就是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的由來,因此,現在網上很多人喜歡很萌的稱呼朱元璋為”朱八八”。
可是,假如讓明太祖知道了,你們這樣叫他,恐怕會被雷出一口老血。
因為朱元璋出生時,他的父親48歲,母親43歲,怎么也加不到88呀!如果是按照出生日期來算,明太祖本人誕辰是農歷的9月18日,也跟88八竿子打不著。
那么,朱重八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
事實上,在元朝,除了父母年齡相加、出生時期以外,還有一種取名辦法,那就是按照輩分命名。朱元璋在他們朱家這一輩,第二個字都是‘重’,他的哥哥和堂哥分別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輪到朱元璋出生的時候,在他們朱家這一輩剛好排行第八,所以就叫朱重八了。
這才是朱重八姓名的真正由來,朱重八就是朱重八,再怎么萌,也沒辦法萌成朱八八呀。
明憲宗:改個名,《明史》你也要造謠
明憲宗叫什么?如果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會一口報出:朱見深。如果看過《明史》的人,還會文縐縐地補充道:初名見濬,后來改名見深。但是我要告訴大家,都錯了。明憲宗的原名,才是朱見深,后來在天順元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下詔復立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可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冊立詔書上寫的名字,居然是“朱見濡“。
這一下朝野內外紛紛都炸了鍋,誰都不知道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朱見濡’是何許人也,難道是明英宗的哪個私生子?當時就有人驚訝地問:此非向所立太子乎?何名之不同也。
可很快,人們才知道是起草詔書的人搞了個大烏龍,把人家皇太子的名字給寫錯了,可如今詔書已下,覆水難收,明英宗怕人家看笑話,就只好將錯就錯,索性把朱見深的名字給改成朱見濡算了。
所以說,明憲宗的本名叫朱見深,在十歲那年改成了朱見濡,而這個名字,也一直陪伴到他撒手人寰。至于《明史》那個“初名見濬”到底是什么鬼,還真不知道,也許是修《明史》的史官皮了一下吧。
明孝宗:我是棟梁,不是框子
明孝宗的名字叫朱佑樘。 這個沒什么問題,問題是最后一個字應該怎么讀。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會把‘樘’字讀成Tang。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樘’這個字是一個多音字,它還有另一個讀音:Cheng。
根據《說文》釋義,如果讀Tang,那么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門框或者窗框。如果讀Cheng的話,那就是支柱、棟梁的意思。
皇家取名都是要體面的,更不要說是皇太子,怎么會讓未來的皇帝當門框?
明武宗:我才不叫朱厚燳!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皇帝的取名十分有意思,根據明太祖規定,他的后代姓名必須是三個字,而且最后一個字必須得帶五行的偏旁。明武宗朱厚照,按理來說,到他這一輩應該是火字旁,可我們也看到了,朱厚照的‘照’根本就沒有火,所以一些自作聰明的人就說:明武宗的本名應該叫朱厚燳!然而并不是。
在古代,‘照’的一種寫法就是:上‘昭’下‘火’(這個字如今已經打不出來了)。后來,這個‘上昭下火’漸漸繁衍,成為了今天的‘照’,而照下面的四個點,在古代本來就是火的意思。所謂的朱厚燳,不過是自作聰明之人的畫蛇添足罷了。
明穆宗:我不是朱載垕
明穆宗是一個存在感極低的皇帝,很多人對這個皇帝都表示無感,因為沒有存在感,所以很少有人發現,他的名字也存在著Bug。根據《明實錄》的手抄本的記載,明穆宗名字的第三個字十分的模糊,根本分辨不清是什么字,所謂‘垕’,不過是一些學者的猜測而已。
但不論是什么字,都絕不可能是‘垕’,為什么呢?因為朱載垕另有其人,他是明朝的齊東王,乃是皇室宗親,明朝皇室又怎么可能允許讓皇帝與藩王撞名呢?
不過幸好,除了《明實錄》外,我們可以從明代文人的筆記中,看到明穆宗的本名。他叫朱載坖(Ji)!
之所以史學界管他叫朱載垕,主要還是受了《明史》的影響,而《明史》的主編似乎都比較調皮,上面的明憲宗朱見濡對此也表示很無奈啊。
明熹宗:多音字怪我咯
明熹宗的本名叫朱由校,這點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他最后一個字‘?!?,是個多音字,既可以叫Xiao,也可以叫Jiao。那么問題就來了,這個字應該怎么讀呀?應該讀Jiao。
因為在天啟元年正月,明熹宗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禮部便上書,要求但凡其他人名字里有‘?!?,一律改為‘較’。
很明顯,這是在避諱,在古代,這叫同音互換,所以說,明熹宗名字里的‘?!?,應該與‘較’同音,故而他名字里的最后一字應該念Jiao!
明朝皇帝的名字之所以會以訛傳訛,多是后人望文生義之過,若能有端正的史學態度,便會有撥開迷霧之可能。
圖:明朝皇帝畫像大全
明朝歷代皇帝排序順口溜:“太祖開天行道”、“惠宗嗣天章道”、“成祖啟天弘道”、“仁宗敬天體道”、“宣宗憲天崇道”、“英宗法天立道”、“代宗符天建道”、“憲宗繼天凝道”、“孝宗達天明道”、“武宗承天達道”、“世宗欽天履道”、“穆宗契天隆道”、“神宗范天合道”、“光宗崇天契道”、“熹宗達天闡道”、“毅宗紹天繹道”、“安宗處天承道”、“紹宗配天至道”、“文宗貞天應道”、“昭宗應天推道”。
一、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年號“洪武”,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孫,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在位5年,年號“建文”。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朱元璋考慮隨著子孫繁衍,甚至都為他們設定好了名字?;莸鄣腔?,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難之變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明太祖朱元璋執意立長,立他的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子是造成此悲劇的原因。朱允炆生死不明也是朱棣要鄭和下西洋的一個原因,尋訪惠帝的下落。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后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后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后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殺方孝孺等人,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并于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他統治期間將由靖難之后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死于1424年,時年65歲。在位23年。
原廟號為“太宗”,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廟號為“成祖”,改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長陵。
四、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明成祖朱棣長子。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于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當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熾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因肥胖引發的心臟病猝死于宮內欽安殿,在位僅十月,終年47歲。在位期間,立皇后皇后張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其中九子四女成年,長子朱瞻基為他與張后所生。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和其家屬,平反了許多冤獄,恢復他們的官職,還對跟自己爭奪皇位的兩個弟弟朱高熙和朱高燧不計前嫌,這一系列措施極大的緩和朝廷內部的矛盾。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儉愛民,因此后世對他的評價很高,后人將他的兒子和他并稱為“仁宣之治”。
在明成祖起兵靖難時,朱高熾由于體態肥胖、行動不便,被命留守北京。父親和兄弟倆在前線戰場廝殺,而在北京城的朱高熾也成功以萬人之軍阻擋了建文帝五十萬大軍的進攻,守住了北京城。靖難之役后,朱棣登上了皇位,而朱高熾的人生開始轉變。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等人的催促下,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不過朱棣似乎并不喜歡他,而是對驍勇好戰的朱高熙更加青睞。還對朱高熾說道:你要多加努力。
廟號仁宗,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獻陵。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生于燕王府,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征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與明仁宗并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宮,享年38歲。
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初大事權歸皇太后張氏,以累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政務 ,繼續推行仁宣朝的各項政策,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張氏死后,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朋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成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被尊為太上皇,軟禁于南宮。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發動兵變,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這位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后艱難歸國復位并沒有什么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的皇帝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復為?!边@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邸?,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鈺
明景帝朱祁鈺(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瓦剌俘虜后被擁立為帝(1449年),年號“景泰”,又稱為“景帝”,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剌對北京的進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將其軟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時,年30歲。
廟號代宗,謚號“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稱為景泰陵。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沒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八、明憲宗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明英宗長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見浚。土木之變,英宗被瓦剌擄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初年為于謙平冤昭雪,恢復景帝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于后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并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
廟號憲宗,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號“弘治”,憲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間,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開”,勤于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史稱“弘治中興”, 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歲。
廟號孝宗,謚號“建天明道純誠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號“正德”,父親明孝宗朱祐樘,母親張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個人。
廟號“武宗”,謚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康陵。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即位,年號“嘉靖”,后世稱嘉靖帝。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誅殺宦官,節用寬民,但后期荒淫無度,政治腐敗,多次爆發農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在位46年,時年60歲。
嘉靖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 他為人非常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同時也特別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后半夜。 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主",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載坖
明穆宗朱載坖(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號“隆慶”。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是明世宗與杜康妃之子, 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登基前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基后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因為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慌于政事。明穆宗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可以稱之為明主。在位7年,死于1572年,時年36歲。
他的一生,基本上沒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他唯一的愛好就是女人,他最大的優點就是他的無能。萬歷二年(1574),張居正主持修纂《穆宗實錄》,對剛剛過世的穆宗有極高的評價:“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寬厚,躬修玄默,不降階序而運天下,務在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故六年之間,海內翕然,稱太平天子云?!毕啾容^而言,穆宗的性格確實是正德以后歷代皇帝中最謙和的。在他之前,是終日沉迷于道教而略有些變態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個在偏激、厭世及對官僚政治的輕蔑中度過30年歲月的萬歷皇帝。所以,只有明靜、寬仁的隆慶帝,才讓大臣們有足夠的空間來施展抱負。隆慶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間人才輩出,徐階、張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們的主持下,隆慶一朝倒真是一個太平盛世。
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即位,即位時才10歲,年號“萬歷”,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親政后,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范,開創了“萬歷中興”局面。后期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政治腐敗,神宗時,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窺視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時年58歲,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定陵(唯一被發掘的明十三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個月。明神宗萬歷帝長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歷皇帝并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光宗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過度,即位當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過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時年39歲。死后謚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于慶陵?!吨u法》云:“能紹前業曰光”。
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慶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長子,年號“天啟”。1620年陰歷九月—1627年陰歷八月在位,年號天啟(1621—1627年),故又稱天啟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父親光宗在位僅29天便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的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ㄒ徽f曾落水,留下病根),于天啟七年(1627年)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朱由校好木工,又稱木工皇帝。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用宦官魏忠賢,致使政治腐敗,朝政日益敗壞。后金努爾哈赤乘機攻占沈陽。天啟帝有三男二女,無一長成。終無子,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皇帝,即后來的明思宗(崇禎帝)。
廟號熹宗,謚號“達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十六、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號“崇禎”。即位后,大力鏟除閹黨,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勉力振作,“惜乎大勢已傾……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又加上崇禎性多疑,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殺了眾子女嬪妃,登上了萬歲山(煤山,后改稱景山)。在一棵比人略高的海棠樹(一說“古槐”)下,自縊身亡。其時崇禎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右腳穿一只紅鞋。歷朝的末代皇帝,下場都很凄慘,不過淪落到崇禎這個地步,恐怕也算的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時年35歲,死時只有一個叫王承恩的太監跟隨一起從死。死前留下遺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狈g:我德行淺薄、身體孱弱,以致于上觸天怒,受到上天懲罰,但是都因眾位大臣誤導了我啊。我死后沒臉面去見老祖宗,(所以)我自己摘去皇冠,用頭發蓋住臉。(哪怕)任憑賊人把我尸身分割,(只希望)不要傷害一個百姓。
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有推卸責任之嫌;二是“無面目見祖宗”,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這也應是真心話,他畢竟不是一位殘暴之君?!叭钨\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鄙舷?000年,哪個皇帝死前還惦記著百姓呢?一個皇帝死前能說出這種話,也足以名列汗青了。這才是真正的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氨妊律綁咽?。這也是儒家文化真正的可貴的地方。憑心而論,比起祖父和父親,崇禎還不算是個昏庸的主子。但我們的規矩,一個朝代的所有弊政,最后都要算到末代皇帝身上。除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殺袁崇煥外,崇禎也并沒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朝初也曾有過重整山河的志向。不過大明江山的確氣數已盡,該來的最終也無法避免。只是崇禎死在賊寇李自成手中,著實令人惋惜。
廟號懷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中國古代廟號、謚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關于明朝皇帝壽命
明朝十六帝除了除了太祖(71歲)、成祖超過六十周歲(64歲),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樣的說法就是活到七十歲的人就已經算是高壽了。然而對于古代歷朝皇帝,也是很少有人可以長壽。明朝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歲左右去世,明朝16位皇帝在世平均年齡42歲。最長的是開國皇帝洪武朱元璋71歲,其次是永樂朱棣65歲,再其次是嘉靖朱厚熜60歲和萬歷朱翊鈞58歲。40至50歲2人,30至40歲8人(一半皇帝),20至30歲2人。所有年齡還是以虛歲計。這是什么原因造成明朝皇帝多短壽這一現象呢?明朝有十位皇帝都沒能活過四十歲,有人說是明朝皇帝工作壓力大,但明朝制度類似于“君主立憲制”,盡管沒有現代人認為的那么夸張,但工作確實大多數都是分擔到內閣,就算沒有皇帝,朝廷也能夠順利的運轉。有人說是皇室身體素質的問題,但是同樣是朱家子孫,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太祖一脈的后人卻大多很長壽,活到七八十歲的很常見,有的甚至生育上百個兒子,可見明朝皇室并非天生身體不好。
我們從朱棣留下的子孫數量和成年人數,就可略知一二:明成祖朱棣有四子,有兩個封為藩王,其中一人因造反被誅殺,幼子早逝。明仁宗朱高熾有十個兒子,其中二個早逝,四個藩王病逝。明英宗朱祁鎮有九個兒子,其中四個早逝。明代宗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早逝。直到明憲宗朱見深這里才有所好轉,一下生了十四個兒子,但是之后就有不行了,明孝宗朱祐樘只有一個成年兒子,即后來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后人,只能讓堂弟繼承王位??梢钥吹?,朱棣嫡系子孫越來越少。
有專家指出可能性最大的是,明成祖朱棣身懷某些疾病,朱元璋活了七十一歲,要是有家族遺傳病史,那么朱棣也就不會活了64歲了,我們知道朱棣在早年為了擴大疆域,開始東征西戰,這樣一來就會加重身體的疲憊,當時朱棣的死是因為自己患有心腦血管等這些疾病,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常年的征戰所引發的。這樣的疾病對于自己的后代是有關系的。心腦血管疾病就算是醫療技術發達的今天也是如此,對于這樣的疾病還是死亡率很高的。朱棣遺傳給了子孫,才導致他這一脈后人普遍短壽。不過即便如此,在生育這一點上,明朝皇帝確實比清朝皇帝強多了。
關于明朝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那16位皇帝為何才13陵?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那個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卻沒被葬入十三陵。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稱為景泰陵。
關于殉葬習俗的復活和終止
帝死妃殉的惡俗在漢初即被劉邦廢除了,但到14世紀又被明太祖朱元璋復活了。
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英年早逝,朱元璋傷心之余,下令將朱樉的兩個王妃王氏、鄧氏殉葬。兩條活生生的人命,就此香消玉殞,只在《明史》上留下5個字:“樉薨,王妃殉?!?/p>
1398年,朱元璋駕崩,“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共有46名妃嬪、宮女殉葬,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
1424年,朱棣死后,也有活人殉葬。朱棣死后,關于嬪妃宮女殉葬的事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嗣皇帝、朱棣的大兒子明仁宗朱高熾圈定了殉葬者的名單?!暗郾?,宮人殉葬者三十余人。當死之日,皆餉之于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鄙厦孢@段文字并不見于中國文獻,出自朝鮮的《李朝世宗實錄》。朝鮮為何有這段記載?大概是因所殉嬪妃中有兩位朝鮮選獻的美女——韓氏和崔氏。處死所殉嬪妃的情景,相當讓人難過和不忍。實錄中是這樣記的:“韓氏臨死,顧謂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碑敃r,殉葬儀式由朱高熾親自到場主持,并與她們每人一一話別,史載“褚(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親入辭決”,就是這么一回事情。韓氏在殉葬前,就不住地哭泣,臨死前她向朱高熾提了一個要求,希望年老的母親能得到照顧:“吾母年老,愿規(歸)本國?!?/p>
真正廢除后妃殉葬制度的,是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他當了20多年皇帝,政績乏善可陳。唯一令人稱道的,可能就是廢除了后妃殉葬制度。1464年,朱祁鎮在逝世前發布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復為?!?/p>
朱祁鎮之所以要廢除后妃殉葬制度,與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有關。1435年,朱祁鎮父親、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時,許多后妃被迫殉葬這種悲慘的情形,讓9歲的朱祁鎮深受刺激。另一方面,朱祁鎮也是想通過廢除后妃殉葬制度,保護自己的沒有生育兒子的愛妻錢皇后。錢皇后是朱祁鎮的結發妻子,一生患難與共。特別是朱祁鎮在“土木之變”后被蒙古人俘虜,軟禁了一年多。一年多里,錢皇后陪伴丈夫身邊,不離不棄,悉心照顧,支撐著他度過了人生中最狼狽、最危險、最困窘的日子。因此,朱祁鎮很感激她。為朱祁鎮生育了長子朱見深的周貴妃,想方設法要廢掉錢皇后,被朱祁鎮阻止了。但朱祁鎮深知,自己死去后,就沒辦法保護錢皇后了,便干脆立下遺詔,廢除了后妃殉葬制度。
果然,當朱祁鎮死后,周貴妃立即向錢皇后發難,幸好有了朱祁鎮遺詔的保護,錢皇后和其余后妃才得以幸免。值得肯定的是,在朱祁鎮以后,繼任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也在遺詔中明確表示不要殉葬。除了皇帝,諸王入葬也基本禁絕了活人殉葬。在中國斷斷續續實行了數千年的活人殉葬制度,到此劃上了休止符了么?沒有,在關外,大金國奪位時,多爾袞母親阿巴亥被皇太極假傳遺詔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