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重新探究了公元前397年發生在東方的謎案——聶政國相府殺人事件(歷史迷霧:公元前397年,聶政為啥刺俠累?刺了幾次?還刺了誰?)。
今天我們來探究2年前,公元前399年,發生在希臘的另一起殺人事件的重重迷霧:
有一位滿腹經綸的哲人被陪審團過半數票死,死之前,這位名叫蘇格拉底的哲人還手指指天,慷慨激昂地演說,說完,從容地飲鴆而亡。
這幅圖叫《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是法國畫家雅克·大衛在1787年創作的作品,現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賢",后人尊其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從某些方面來看,他有點像中國的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
而且這兩位先賢都沒有留下過文字,所有關于他們的思想學說都是由他們的后世弟子整理編寫的。
關于蘇格拉底到底宣揚無神論還是有神論,網上爭論很多,我不敢妄言胡說,還請大神在評論區不吝賜教。
但是關于蘇格拉底的三段論和“產婆術”詢問法倒是可以說一說。
現代的邏輯學可能就產生于這三句話里。:
“凡人都是要死的,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br />
至于他的“產婆術提問法”則是在不斷地追問下使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教學法,和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一樣的。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老夫子被指控“不敬神”、“敗壞青年”,受到審判。
按照雅典的法律,審判分兩輪進行,由500名陪審員投票決定審判的結果。
第一輪確定是否有罪,投票的結果是:280:220——有罪。
第二輪確定如何量刑,由控訴方和辯護方各自提供一套懲處方案,最后投票的結果是:360:140——通過了控訴方的方案:“死刑”。也就是說,在第一輪投票中投了蘇格拉底“無罪”的公民中有80個人調轉槍口將蘇格拉底“票死”了。
為什么蘇格拉底必須死呢?到底發生了什么使80個雅典公民“粉轉黑”呢?
第一個理由是蘇格拉底自己“作死”!
“作”在哪里呢?
先來看第二輪投票前蘇格拉底“作死秀”吧。
根據雅典法律,被告被判有罪以后,法庭必須根據控方和被告方提出的不同量刑方案中二選一,進行第二輪投票,作為最終的判決。蘇格拉底只要低下他高貴的頭顱,提出一個還說得過去的方案,比如說放逐,或者交納一筆數額足夠的罰金,同時在態度和語言上保持平和與順從,很有可能不會被處死。但是據蘇格拉底的學生色諾芬記載,蘇格拉底拒絕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因為按照蘇格拉底三段論來說:
“提出量刑方案說明自己認罪,蘇格拉底提出了量刑方案,
所以蘇格拉底承認自己有罪?!?br />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沒罪,所以蘇格拉底應該拒絕提出自己的量刑方案。
這不啻于犯了藐視法庭罪,幾百個群眾組成的陪審團情緒頓時被刺激了起來,而且也使得同情蘇格拉底的群眾無的放矢,不知道如何才能解救蘇格拉底,因為按照蘇格拉底的邏輯:
“陪審團只能選擇提出的量刑方案中的一個作為最終的方案;只有控方提出了一個量刑方案——死刑,而蘇格拉底什么方案都沒有提供;
所以,陪審團只能選擇控方的方案——死刑!”
也就是說無論最后是360:140,還是什么其他的票選結果,結果都一樣,全票通過一個量刑方案——死刑!
原來蘇格拉底是死于自己的邏輯推理??!
不過,據蘇格拉底另一位學生柏拉圖在《申辯篇》中記載,蘇格拉底并沒拒絕提出其量刑方案,而是同意支付三十米那贖罪金。
不過在此之前,蘇格拉底確實在演說中高傲地要求雅典應宣布他為城邦英雄,并應在神圣的城邦神社大廳里為他供應伙食直至去世。
于是群眾憤怒了,后果很嚴重!
偏偏這時候蘇格拉底又說,他愿意支付一米那贖罪金!這不啻于又是對法庭的一次羞辱!
雖然柏拉圖等人急忙說愿意支付三十米那贖罪金,但認為受到了羞辱的陪審團忍無可忍以壓倒多數判處蘇格拉底死刑。
看來蘇格拉底是死于自己傲慢的作死??!
在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以后,雅典將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所以會延期死刑的執行。就在這個空當里,一群蘇格拉底的朋友、學生前來看他,勸他出逃,還幫他準備好了資金,還收買了看守,但是蘇格拉底拒絕了這個最后的機會。從容地喝下了毒酒,拒絕和這個世界和解。后世的人們說他要誓死捍衛雅典法制的尊嚴。
看來蘇格拉底是死于自己的迂腐??!
然而,真相是這樣嗎?
讓我們透過迷霧去一窺真相吧。
這事得從公元前431年到前404年的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說起。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
這場戰爭結束了希臘的古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戰爭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希臘文明由盛轉衰。也有人稱這場波及全希臘的戰爭為“古代的世界大戰”。
斯巴達獲得勝利之后占領了雅典,斯巴達寡頭統治者建立了傀儡政府——三十僭主。柏拉圖的兩個舅舅就是三十僭主之二。
民主派逃離雅典。公元前403年,柏拉圖24歲的時候,三十僭主受到卷土重來的民主派的攻擊并被擊敗。民主派占據了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柏拉圖的兩個舅舅也在那場戰斗中陣亡。由于僭主們的軍隊混亂、統治軟弱,最終被他們的斯巴達保護者所拋棄。
斯巴達與民主派訂立了條約。這項和平的條約重建了雅典的民主政體。
然而重建的“民主政體”在蘇格拉底及其貴族學生們看來卻是一群幼稚的烏合之眾組成的變味的“民主政體”。
而新成立的“民主政府”需要有人為戰爭的失利負責,需要有人成為三十僭主恐怖統治的宣泄口,于是被這些僭主貴族尊為老師的蘇格拉底就成了最好的控告對象!
蘇格拉底是哲學家,自然少不了“啟蒙”言論,“不敬神”簡直就是最簡單的一項罪名,隨便的一句斷章取義、捕風捉影就能找到證據;至于“敗壞青年”么,他的學生中不乏僭主政府的參與者,一定受到了他的挑唆與鼓動!于是,蘇格拉底被送上了審判臺。
然而,擁有雄辯和邏輯分析能力的蘇格拉底為什么不為自己辯解呢?反而要種種“作死”呢?
有人說,蘇格拉底之死是在捍衛雅典法制的尊嚴!
恰恰相反,他是用死來揭露雅典法制的野蠻和無知。以言論自由聞名的雅典居,剝奪了只有言論的哲學家的自由,將他訴并處死,這是雅典標榜的言論自由和法制的恥辱,是雅典永遠的污點。
蘇格拉底的死,正是對雅典假法制、假民主最有力的反擊。這才是蘇格拉底真正為后世所敬仰的地方,他以死為后世做了一個秀才與兵抗爭的范例。
所以說,蘇格拉底必須死,他死于自己的抗爭!
許多年以后,當柏拉圖寫下《理想國》的時候,一定想到了他那必須死的老師吧。想到他的老師臨死之前,對學生克利托留下的,在這個世界上最后的囑托:
“克利托,我曾借過克雷皮烏斯一只公雞,不要忘記付錢給他?!?br />我不想欠這個世界什么,我只把我留給這個世界。